精品活动

【哲样青春•开讲吧】院长开讲 | 学术道路与人生:如何过一种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08日 00:00  点击数:

5月7日晚上六点半,“哲样青春·开讲吧”活动在哲学学院大报告厅成功举行。哲学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李佃来教授以《学术道路与人生:如何过一种有意义的大学生活》为题开讲,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聆听。

李佃来老师以一个富有哲理的设问作为开头:“什么是有意义的大学生活?这不仅仅只关于当下,更关于未来——然而,要把握住未来,就应当认真对待自己的当下。回首过去,我们的人生就像是编好的程序,充满必然性,而现在怎样编这个程序,决定了你未来人生的全部内容和必然走向。”

接下来,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大家具体讲述。他回忆,自己出生在山东潍坊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从小生活比较贫困,窘迫的家境使他在上大学的时候面临着沉重的学费和生活费负担,于是他选择了在图书馆勤工俭学来缓解困境;他也谈到,自己英语口语和听力不好,但是他并没有逃避,而是选择坦然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作出改变——如今,他已成为声誉颇高的长江学者,能自如地和外国人谈天,还多次在国际会议上用英语发表讲说甚至担任同声传译一职。之所以获得这些成就,李佃来院长将其归功于他所具有的“四种品质”:一是笨鸟先飞的精神;二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的态度;三是不怕吃苦,不畏艰辛的品格;四是善于总结的方法

随后,李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大学期间应该学什么?”他认为,不管是文史哲类,还是经济法律类,或者是理工类,实质上并没有好坏的分别,因为它们都有其存在的深刻理由;所以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应该是平等而不带偏见的,并且只要它是有边界的,就是有缺陷的。而我们所要做的学会打破边界,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重要的是在广泛的学习中培养把握问题的深度和必要的理论思维能力。

李佃来老师讲到,能否更好地融入社会,社会除了是对我们硬性实力的考验,更需要我们具备某种“软性的能力”,即能否遵从道德意识,能否包容他人,是否具有责任感——这比掌握某个技能更为重要。这是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此外,李老师结合当今的时代热点分析道,如今是一个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和社交软件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作为高校大学生,我们应比别人更懂得这些高科技的利害,学会利用它而不被其所吞噬——所以,无论手机所带来的碎片化的阅读趋势如何发展,阅读经典的意义永不应在我们心中消弭。那些普遍性的、永恒性的深刻道理,那种对于“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的追求,才应该是我们所应该坚持的。李老师睿智而深刻的解读,回答了如今同学们在面临高科技的生活带给我们思维方式的冲击和转变时的种种困惑。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提问。其中一名同学问到大学生应如何培养问题意识,李老师对此的回答是“最重要的还是善于跳出固有的框架”。他以读书为例,当你反复多次读一本书却觉得无所获,你就要思考,你是否使这本书和其他书或者是某些现实的情况发生了联系——就像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你能否能联想到洛克的《政府论》、霍布斯的《利维坦》或者是休谟的《人性论》,你能否将其中的内容进行贯通,将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贯通。“你所需要做的是建立一个框架,跳出你当时所属界面而把不同界面的问题链接起来,这样才可能培养出好的问题意识。”

最后,李佃来老师表达了自己对同学们的深切期盼。“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是构建起来的,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书写”。祝愿每个人都能写出自己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并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