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腹中诗书若太白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08日 00:00  点击数:

2月26日,在央视1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我院2014届毕业生李四维在5人追逐赛中一路闯关成功,成为攻擂者,精彩的表现展现了李四维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知识储备。李四维的诗词储备量达万余首,他已从事旧体诗词创作十余年,曾在《中华好诗词》节目中,和同窗好友王悦笛一举摘获冠亚军,为世人所知。而最近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也让李四维再次受到关注,武汉晚报和武汉大学报分别对此进行了报道与介绍。

W020160307291299581905.jpg

今年26岁的李四维,温厚博雅,诗人气质由内而发。微笑时,一排洁白整齐的牙齿,带有些许调皮任性。毕业时,他一心要去闯荡,只身来到北京从事自媒体工作,但这并不能留得住年轻气盛的他。转而开始自主创业,从事移动端电商服务。他还和一些公司和出版社签约,正在写小说以及诗词类科普读物,同时不间断自己的诗词创作。

业余时间,他联合北京大学北社、中山大学岭南诗词研习社、复旦大学古诗词协会、武汉大学春英诗社,建立了一个大学生旧体诗词团体——长安诗社。团体成员基本是在校大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还有来自日本的留学生,大家因兴趣聚在一起,传播旧体诗词,以及各种传统文化、涉古学科。

每当被问及最初的兴趣源自什么,李四维并不能言明其由。他只说“机缘巧合吧,小时候家里书多,读着读着就成了兴趣”。他热爱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一切事物,自幼学习笛箫,擅长演奏笛子、箫、埙、排箫、葫芦丝等传统乐器。“腹里诗书大雅音,手中竹笛作龙吟。”这是他开玩笑时口占的诗句。

E26262ACE46C481AB733B6546F4_A784062A_AA76.jpg

对李四维来说,酷爱传统文化与欣赏西方文明并不冲突,他还是西方古典乐“发烧友”,痴迷于西方文学史和哲学史。

他的诗集《孤啸集》记录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生活琐碎,引得“膜拜者”众多。有人评论说“今见四维诗赋篇,宛若太白在眼前”。诗集中,一首《点绛唇▪与王悦笛登岳阳楼》记录了他和好友王悦笛的“生活日常”。

刚进校时,王悦笛就读于文学院人文科学实验班,李四维在哲学学院的哲学基地班。大二,通过选拔,两人进入弘毅学堂国学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王悦笛回忆:“刚开始只知道班上有一个很有才气的诗人,后来偶然间读到他的诗作,十分欣赏,就找他一起探讨创作。”两人最常见的消遣方式就是聊天,话题总是围绕着诗词。

毕业时,两人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向,李四维去了北京,王悦笛留校读研。但是,当说到未来设想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将致力于传播和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对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责任感,要追溯到他们的本科教育。

据两人介绍,国学班教学打破了文史哲界限,去掉了浮泛的概论式课程,要求研读大量原典,例如《四书章句集注》等。

24C68D5A3FF0FC9E4A8BBE1E736_E5A4D449_7E1C.jpg

图为李四维(右)和王悦笛(左)

“国家民族,其文化命脉与传承,固然有大众参与的方面,但是健康优秀文化的建设和传承离不开知识精英的坚守。”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龚文德在谈到国学班创立的初衷时说。国学院副院长于亭认为:“通过和圣哲智者对话,可以锤炼超凡脱俗的心智,寻求真正的内在超越。某种程度上是在挑战学生的心智。”

“子曰:‘君子不器’,我的理解是情怀、眼界比技能更为重要,这也是国学班带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王悦笛说。“此外,学院给了我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传统文化的主干是经史之学,因此,辞章之学并不是国学班教学的重点。两人的兴趣得以施展,得益于学院“知行合一”的培养理念,无论是参赛,还是春英诗社的发展,都得到了学院的大力支持。

国学院副院长孙劲松介绍:“我们不仅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与学术训练,同时,对他们的学术兴趣也倍加呵护,注重个性化的培养,鼓励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拓视野,深入钻研。”

“何年策杖青山下,短笠相逢亦故人。”春雨袭人,李四维即兴吟诗。希望他能够像那位“粉丝”所说,拥有和太白一样的潇洒人生。

QQ图片20160308223001.png

QQ图片20160308223053.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