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会问,“第二课堂”是什么?和文化自信又有什么关联?不知你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武大承其大,社团可为家。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带给我们的文化体验有时不亚于课堂,故又称为“第二课堂”。这里见证了太多文化的交锋、也承载了无数文化的底蕴。你是否也曾在“百团大战”的摊位前流连忘返、跃跃欲试?“金秋艺术节”、“樱花笔会”、“仲冬灯谜会”,这些文艺气息浓厚的名词是否也让你心向往之?在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时,你是否会想到这是一种文化体验?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和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青年的文化观培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过程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青年研究实践团队自2020年12月成立,于次年2月通过立项,历时半年的准备和研究过程,终于在2021年6月基本完成结项工作。
课题小组从优秀传统文化类社团出发,研究学生社团对于培育文化自觉自信的作用,并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团的“第二课堂”功能。小组成员在中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细化对社团内部建设的建议;并且着重分析学校社团的管理结构,和社团之间的交流状况。期望为我校学生社团管理和引导提供建议,帮助提升社团活力和扩大影响力。
1.研究过程:
在中期调研阶段,实践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布并回收了有效问卷212份,了解了武汉大学学生对学生社团的兴趣程度和偏好。同时,实践队还面向社团成员、未参与社团者、社团负责人等不同的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更细致地得到不同群体对社团活动的观点与态度。实践队综合问卷呈现的数据与访谈结果,初步得出了高校通过文化社团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面临的困难。
图片1(中期问卷数据:“你认为参与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及活动能增强文化自信吗?”)
在课题研究的后期,实践队总结和分析了中期结论,认为仍旧缺少部分现实依据支撑。为进一步获得详细具体的结论,成员通过二期访谈与线下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后期研究计划与结果预期予以调整。在访谈中,队员采访了多位社团的指导老师、社团负责人以及社团指导中心负责人,得到了关于社团管理与社团活动举办的更全面的信息。同时,实践队通过与社团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的交谈,验证中期结论和针对社团运行建议的可行性。
图片2( 小组成员实地调研武汉大学本年度
“十佳社团评选晚会”)
除此以外,实践成员还多次实地调查。包括武汉大学十佳歌手比赛、樱花笔会现场和武汉大学十佳社团评选晚会等。特别是通过评选现场各社团的答辩陈述以及展示环节,小组成员发现了现实情况与预期的偏差并进行修正,得出最终结论。
图片3(十佳社团评选现场:书画协会风采展示)
图片4 (十佳社团评选现场:武术协会风采展示)
2.后期成果和结论:
哲学学院青年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实践队,在经过了前中期的准备和材料收集,以及后期的深入分析和实地调研过程,并对结果进行多次修正之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学生社团运行与活动举办存在问题
(1)学生社团运行规范化程度不高,管理松散、制度不全、凝聚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
(2)学生社团在指导老师的配备上专业性不足,制约了社团本身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影响范围的扩大。
(3)学校在学生社团活动的资源投入上有不均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投入保障不力。
(4)部分社团发展定位不明晰,限制在“对内”培训与交流,没有很好地承担起社团文化“向外”传播的责任。
(5)社团与校方之间以及社团之间的沟通不足,难以及时沟通问题、吸取经验。
(二)对增强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中的作用的建议
(1)各类社团找准自身定位,主动承担文化责任。明确自身运行与管理的现实意义,真正担负起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和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
(2)社团要凝聚文化氛围,在增强活动吸引力、创新性的同时,真正形成不可替代的文化的共同体。还要打造优质特色品牌活动,以优质的文化内核吸引更多文化受众。
(3)社团联合碰撞灵感,在保留自身发展特色同时,学习其他优秀社团的发展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语境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4)降低社团门槛,社团举办活动时可以适当增加普及类、入门性、基础类的活动。活动举办形式也可以增强灵活性、创新性。
(5)各社团应当根据自身社团性质与定位,选取合适自身的宣传方式。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官方、原创等各项分享渠道,扩大宣传,增强影响力。
如文化艺术类型的社团活动,可以依托武汉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资源进行文化宣传,也可以走进相关类型的公选课课堂,还可与相关授课老师进行沟通,获取技术性支持。
(6)有能力的社团应该开拓眼界,拓展发展的外部环境。可以与不同高校的社团开展跨校交流活动,尝试走出学校、走向华中乃至全国。
3.结语:
为期六个月的调研终于结束,但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弘扬与践行绝不停止。在新时代,学生社团作为重要的“第二课堂”,一定能够在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中承担应有之职责,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学生也应该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端正文化态度;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趋势,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国文化的青年责任担当。
(向上滑动)
成员心得:
王诗语:此次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调整再实施的研究过程,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应变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真正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学生社团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任重而道远。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我自己也逐渐发现并印证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文化观的形成与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进一步到来,当代大学生也需要戮力同心,不断创新,丰富社团活动形式,发扬优秀传统精神,承担传播优秀文化的青年责任。
张馨桐:在本次青调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经过调研,我们主要了解了武汉大学文化类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文化定位和重点活动开展情况,分析了社团目前存在的如规划程度不高、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在访谈和实地考察中,我亲身地感受到了学校和社团之间存在的纽带断裂直接导致的一些社团组织松散、诉求无力等状况,因此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协调好学校管理和社团活性之间的关系,我对于本次课题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也主要是围绕这一方面。
杨绍杭: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其实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对于研究方向的把控,对于研究内容的细化,我们小组有很多分歧,也有很多迷茫。在发放问卷和进行访谈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很大的无措,研究结果和后期推进上的不协调对我们也有一定的打击。好在,我们不断根据现有的研究情况来调整,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组内多次讨论协商,总算把一个个难关克服了下来。我们对于社团的研究来源于我们对于文化自觉自信的兴趣和责任感。研究进行到此,我们对于社团建设有了新的期待,对于文化的传承发扬也更有信心。
李洁:初拿到主题的时候,我们是有担心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范畴太大,不知道从哪个点切入才既有较强的关联性,又不会流于形式、难以下手。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不停调整研究计划,互相鼓励着探索方法与对策。看着数据和回答与预期的基本吻合,研究方向的慢慢清晰,实地调研的颇多收获,我们逐渐对研究方向有了更多信心。在调研基本收尾时,我们每个人都对学生社团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了更深的认同。如果我们这次调研经历的成果能够为学校建设学生社团提供一点帮助,能够让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的方向更清晰一点,那我们就算不虚此行。
图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培育研究”青年研究课题实践队成员
排版:聂甫
审核:李懿 史云龙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团委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