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和学校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实施意见》相关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推动提高我校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实效性;哲学学院18级哲学基地班学生李洁、王诗语、张馨桐、杨绍杭于2020年12月组建了一支实践队,课题是“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研究”,由哲学学院副教授廖璨璨担任指导老师。
课题确立的初衷在于实践队成员认识到培育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的青年文化态度中仍存在民族虚无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等倾向,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还能给予青年大学生正确坚定的价值观导向,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影响深远。
在此过程中,我们关注到学生社团及活动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的良好切入口,经过紧锣密鼓的讨论和分析,实践队于2021年2月完成申报书并获得立项资格,课题方向确立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培育研究——以对武汉大学学生社团及其活动的考察为例”,基于此,实践队展开了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导的中期调研。
在调研中,为了了解武汉大学在校生参与学生社团及其活动的现状,以及对社团活动开展情况的评价,实践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针对武汉大学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评估武汉大学学生社团活动在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育中起到的实际作用。
(实践队成员讨论修改问卷定稿)
实践队回收整理了有效问卷两百余份,运用科学方法收集重点信息、汇总调查数据,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对文化自觉自信内涵的把握程度和基本的文化观念,考察了武汉大学学生在社团及其活动中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进而分析学生社团在培育正确的文化观念方面扮演的角色,探索这一高校培育文化自觉自信的路径如何能够更加适应学生心理、更具创新活力。
实践队还针对校内不同主体开展了重点访谈,从多个角度详细深入地了解武汉大学文化社团活动举办的效果,听取老师和学生对文化社团如何实现更好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在中期阶段,我们访谈了哲学学院担任社团指导老师的廖璨璨老师。廖璨璨老师介绍了自己在指导社团时的引导思路和管理方针,为我们的下一步研究提供了真挚而有效的建议,帮助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把握了社团与文化观培养的关系。此外,我们还分别与武汉大学书画协会、龙舟协会、剪纸艺术协会等文化类社团的会长取得联系,了解了这些社团的特色文化活动及其承载的文化理念。社团主要负责人们与我们交流了他们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以及提出了希望学校在未来能够提供更多具体支持的诉求。最后,我们还通过科学抽样,选取了一些社团活动的参与者以及从未参与社团活动的同学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关于当前社团活动的态度和意见,进而分析他们的深层次心理和思想观念。
(实践队成员访问廖璨璨老师)
经过中期紧锣密鼓的调研,我们对取得的212份问卷数据和10余份访谈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回收的结果与我们设计问卷时的预期吻合度较高,比较好地显示了当下武汉大学学生社团及活动在培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所处的位置和存在的问题,初步验证了项目课题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我们发现以下比较理想的结果:
1、在校大学生群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类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大多数参与者认为参加传统文化类社团可以增加文化自信;
2、超过七成的受访学生参与社团之前已经有一定的兴趣和文化基础,加入的契机是想要一个可以深入发展的平台;
3、九成参与者能从社团参与中有所收获,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确实有很大的价值;
4、三分之一的参与者认为参与文化类社团对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有帮助,但后续影响力欠缺;
5、西方文化类社团活动对于我们培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借鉴作用。
同时,我们也发现以下问题:
1、大学生群体目前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了解程度有待提升;
2、参与社团活动的体验并没有给大多数人带来对该种文化的深入了解愿望;
3、通过社团活动了解传统文化在目前已有的各项渠道中占比较小,影响力有限;
4、我校传统文化类社团及活动管理目前存在一系列问题:宣传不到位、门槛过高、内容和形式固化等等。
结论与建议
从目前所获得调查结果中,大部分受调查者都有参与过学生社团或社团活动。并且对传统文化类与公益类社团较为感兴趣。但从整体参与体验来看,仍有非少数群体的学生认为,学生社团并未很好担负起自身文化传播的责任,或是在宣传、组织活动等方面不到位,致使自己缺乏参与愿望。
因此,社团的管理者应当促进活动形式多样化,并且扩大社团活动宣传。结合大学生群体对社团类型的感兴趣程度,对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一方面要培养多元文化的兴趣,因此各个社团都应当基于自身不断创新,丰富社团内涵;另一方面,格外受到广大学生喜爱的学生社团则更加应当担负起培育健康文化观的作用。因此,如何在传统文化类社团及公益类社团中更好地体现对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育,也是活动组织者应当思考的。
学校作为学生社团的总体组织管理者,一方面应当对学生社团的运行进行更多场地、资金、物质上的补助和帮助,以便于学生社团更好地宣传和促进活动形式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在学生社团的资源配置上,可以通过联系更专业的指导老师,更好的社团活动场所和器材给予社团参与者更好地活动体验,有效传递更真实的文化体验,从而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在后期,实践队成员将依据访谈结果和问卷数据进行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发展方向分析和结论探讨。我们还会收集近期社团活动通知,并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学校社团管理模式,争取对学生社团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观上提出更具体的、更具备可行性的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