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团委、学生会和哲学学院学习实践部联合主办的“2017年哲学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初选答辩会”在哲院大报告厅举行。出席本次活动并担任评委的有哲学学院副教授李勇老师、陈江进老师和赵俊华老师。前排准备答辩的学长学姐们跃跃欲试,后排观摩的学弟学妹们耐心聆听。大报告厅中座无虚席,整场答辩会中亮点频出,评委的指导切中要点,不仅使答辩的学长学姐们提升了能力,也让下面的学弟学妹们收获颇丰。
第一个进行答辩的是来自创业组的周远章同学,他为大家介绍的是“谷雨甘霖”项目。这个项目拟为农村创业企业家提供公益商业咨询服务,其咨询服务具体包括品牌形象设计、品牌策略咨询、产品设计、营销渠道孵化。在他的答辩中,他认为农民企业家已成为当今创业的新热点,因此着重强调了项目以“农民企业家”为主体的运营模式‘
据其答辩的内容和形式,评委们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创业项目的展示可以采用案例+模式的一一对接形式——这样能让评委们更加准确地抓住重点,从而加大项目获选的机率。周远章学长在台上仔细聆听,并不时点头表示赞同。
第二位进行答辩的是B科研组的但敏学学姐。只见她身着西装,显得十分干练,一上台就自带“强大气场”。她报告的主题是“湖北省民间信仰管理研究——从荆州大北门土地庙被拆入手”。她针对当今的宗教政策与现实相脱节的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几个角度对其项目进行了介绍。她尤其强调了自己身为哲院学生,在方法、思维、宗教研究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强调终极关怀,并指出了该研究在多民族国家具有的促进社会团结的意义。
而对于但敏学学姐的答辩,评委们认为其存在的问题在于项目介绍的表达有些书面化,不够口语化,另外,他们指出其项目与哲学立场相脱节,并说明在项目答辩中指向性非常重要。最后,评委们进一步强调了创业答辩中创新性的重要性,相信不仅对于但敏学学姐,对于广大准备创业的同学来讲,创新仍然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位进行答辩的是高于绣同学,她为我们带来的是“父母在儿童3-6岁阶段抚养效能测评问卷编制”项目的介绍。之前引起强大舆论争端的“杨永信事件”引发了她的思考,并使她产生了立项进行研究的想法。杨永信事件虽然在公共舆论领域引起了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视,但儿童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却迟迟没有定论。高于绣同学所带领的小组的研究正是从这个社会研究缺口出发,旨在发现当今儿童教育的真谛。
接下来上场的是带来“森田疗法在精神疾病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与推广研究”的赵成毅同学所带领的小组。她简要介绍了“森田疗法”的定义与中国现有的精神疾病康复体系,(所谓森田疗法,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20年创立,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并从心理学与护理学两方面指出了其研究的意义。
孟思如同学探讨的主题是“新世纪中文网络同性恋文学阅读现状与青少年读者性别身份认同的相关性研究”。这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十分特别。她以城市中学生人群为例,从心理学、文学研究、教育学、同性恋文化、社会发展等五个角度对这个主题进行探究,深入探讨了部分同性恋者产生的独特原因、同性恋者和伪同性恋的区别、网络同性恋文学蓬勃发展背后的深层原因等问题。
蔡江美同学答辩的内容是“探讨亚临床双相障碍与创造力的共生现象及其原因”。她从研究现状、创造力的测量、研究计划、创新点等方面一一进行阐述。“天才所具有的疯狂与极端情绪存在可能的联系”,这个项目首次向我们揭示了“创造力”与“双相障碍”的联系。
苏娴同学答辩的主题是“权威主义人格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民族认同和感的中介作用”,据她讲,不久前热映的《湄公河行动》是她选择此作为研究项目的背景;邓小磊小组研究的主题是“抑郁症与自我认知——以武汉大学为例”,其灵感则是来自于前段时期引起剧烈轰动的“乔任梁自杀”事件。这两个小组探讨的问题都富有极强的现实感。
杨思琪同学报告的主题是“以伦理学视角探讨安乐死在中国的合法化”。是否应在中国推行“安乐死”在国内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但杨学姐从伦理学的角度切入,利用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分析,论证安乐死在中国合法化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不能不说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沈飏同学和最后报告的陈方旭同学研究的主题分别为“古琴艺术素养对大学生情绪创造力的影响”和“伊川易学的形而上研究:生生之理和易道的儒学定位”。前者从古琴学习与心性修养的关系出发,试图以开设公选课等形式,将古琴艺术推广到大学中去,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的同时,也促进古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后者则以《易经》和《四书》两部重要的儒学经典为主要依托,试图探讨儒学以形而上的义理哲学和富有现实感的政治哲学的体现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这两份资料丰富、内容翔实的报告中,我们都不难看出研究者的用心和努力,但由于其选题切口较小、学术性较强,就本次“创新创业”的主题而言,都还是缺乏一定的亮点和优势。
尽管对每一个展示的小组,评委们都指出了其问题与不足,但总的来说,大家的表现可以说是瑕不掩瑜。重要的是,对本次活动的热烈参与和悉心准备体现了哲院学子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严谨踏实的为学、研究态度。相信经过这一场训练与评委老师们独到的点评,他们定会在更远的地方展现团队的光芒!
文字:伊梓钰
图片:郑杰友